你一定要跨过自己的河。 ——Ty
“未完成的课题会反复出现”究竟出自哪里?
最近,不少人可能都在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上频繁刷到这样一句话:
“未完成的课题会反复出现,直到你给出新的回应。”
它被励志博主、心理老师,甚至综艺节目里的嘉宾们反复引用、解读,并且延伸出类似的说法,例如:“未完成的人生课题会反复出现,直到自我更新。” 这些句子虽然表述不同,但传递的意思都差不多。
那么,这句话究竟出自哪里呢?
没有确切出处,却有心理学根源
严格来说,这句话并没有一个权威的、固定的出处。很可能是某本并不出名的人生哲理书籍,或者某位写作博主、心理学爱好者根据已有理论进行的总结和二次创作。
如果追根溯源,它与格式塔疗法(Gestalt Therapy)中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。格式塔疗法的创始人 弗里茨·珀尔斯(Fritz Perls) 曾提出:
“未被充分体验或表达的情感,会持续干扰当下,直到个体给予其完整的注意和回应。”
这正是所谓“未完成事件”的核心观念。
格式塔疗法与“未完成事件”
格式塔疗法是一种以“觉察”为核心的心理治疗方法,强调人要活在“此时此地”,并觉察自己正在发生的情绪和反应。它认为:
- 未被表达的情感(例如悔恨、愤怒、怨恨),会停留在潜意识中,形成心理负担。
- 这些“未完成事件”会不断在生活中被触发,影响人与他人的关系,直到当事人能够直面并回应它们。
弗里茨·珀尔斯与妻子劳拉·珀尔斯(Laura Perls)、保罗·古德曼(Paul Goodman)一起创立了这一疗法,帮助人们通过增强觉察来实现心理成长。
相关的心理学理论
除了格式塔疗法之外,这句话也可以看作是对其他心理学现象的延伸表达:
- 蔡加尼克效应(Zeigarnik Effect)
- 人们更容易记住未完成的事情,而不是已经完成的事情。
- 因此,未完成的任务会反复在脑海中浮现。
- 完形心理学(Gestalt Psychology)
- 人类心智有“追求闭合”的倾向。
- 未解决的问题会形成心理张力,直到个体找到新的回应或解决方式。
哲学与疗愈的语境
类似的表述也常出现在哲学、灵性或心理成长语境中。例如:
- “人生会不断呈现同样的课题,直到你学会回应并跨越它。”
这些话并非学术原文,而更像是对心理学效应和疗法的意译或二次表达。
“未完成的课题会反复出现,直到你给出新的回应。”
——这并不是某本著作里的原句,而是基于心理学理念的衍生语录。它的思想核心源自格式塔疗法的“未完成事件”,以及蔡加尼克效应、完形心理学等相关理论。
也正因为它足够简洁、直观、富有共鸣,才在社交媒体时代被广泛传播,成为一种被频繁引用的“人生箴言”。
人生至此,你需学会两件事,一是:正念,觉察当下,清心理欲。不时的给自己Clear Cache Files(清理缓存);二是:不要拖延,这些事情早晚都是要你自己去完成的。